儘管對於APP的使用是這個時代的行動資訊使用者的宿命, 從開始從智障型手機(Feature Phone)轉到智慧型手機後, 常常就因為要用某個APP而必須換機. 像是不過回頭看自己延續使用4年的Evernote還沒破產應該是有感到慶幸~
梅特卡夫法則(Metcalfe’s Law)
梅特卡夫法則是基於每一個新上網的用戶都因為別人的聯網而獲得了更多的信息交流機會。指出了網路具有極強的外部性和正反饋性:聯網的用戶越多,網路的價值越大,聯網的需求也就越大。這樣,我們可以看出梅特卡夫定律指出了從總體上看消費方面存在效用遞增-即需求創造了新的需求。(Facebook的使用者成長率剛好驗證了這條法則)
"因為凡是有的,還要賜給他,使他豐足有餘;凡是沒有的,連他有的也將從他那裡被拿走"~馬太福音 13:12
只是為什麼有些成功地號召到不少的使用者的服務, 但最後卻失敗了呢?
問題在於為什麼我們需要花錢在靠雲端的應用上?? (網路上的東西不是都免費嗎?) 不論是筆記or APP or 社群軟體 or 單純的行動上網? 電腦玩物的這篇網誌的提出了一個論調: "數位工具需要依靠我們... 而不是我們需要它" [雲端工作] 事實上,我認為你不能依靠任何數位、網路工具
最理想的雲端作業, 就是即便不同的裝置使用:電腦<-->手機<-->平板 理應我們都要可以快速的銜接, 同時降低切換時的暖身(機)時間. 而每個資訊工作人的任務就是找出自己的方法, 透過流程的建立, 來獲得更多的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 與適時取得足夠的資訊.
(取自 Ubuntu)
回顧自己使用手機應用, 在生活,工作應用的工具, 對應的行動流量(sample size 31GB):
媒介\平台
|
FB
|
Google
|
Outlook
|
Evernote
|
LINE
|
iCloud
|
Dropbox
|
小米服務
|
上網流量
|
3.6GB
|
2.5GB
|
N/A
|
1.1GB
|
291MB
|
200MB
|
70MB
|
43MB
|
通話性
|
O
|
O
|
X
|
X
|
O
|
O
|
X
|
O
|
Office功能
(含PDF)
|
X
|
O
|
O
|
O
|
X
|
O
|
O
|
X
|
多方共同對話/編輯
|
O
|
O
|
O
|
O
|
O
|
O
|
O
| |
可用空間
|
unlimited
|
unlimit(with Google format)
|
30GB
|
60MB~10GB
(monthly)
|
unlimited
|
5.0GB
|
2GB~1TB
|
5GB
|
中國可用
|
X
|
X
|
O
|
O
|
X
|
O
|
O
|
O
|
套件-Linux
|
X(網頁)
|
O
|
X
|
X
|
O
|
X
|
O
|
X(網頁)
|
套件-Win
|
X(網頁)
|
O
|
O
|
O
|
O
|
X
|
O
|
X(網頁)
|
套件-OSX
|
X(網頁)
|
O
|
O
|
O
|
O
|
O
|
O
|
X(網頁)
|
行動-iOS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行動-android
|
O
|
O
|
O
|
O
|
O
|
X
|
O
|
O
|
如果要做到無縫接軌, 這些都有相當不錯的效率, 但是要回頭來檢索上, 目前最好的是evernote. 其搜尋部份可以連圖片, 附件的內容搜尋. 大大的降低了重工的或是找資料的時間.
而組織是否可以透過這樣的雲端化的歷程, 將員工的經歷與系統來整合達到無縫接軌.像抽換硬碟簡易被抽換或是被取代?(當有壞軌存在時)為什麼有這個問題? 由於我身邊的同年次的同事, 就在新婚後的一周內就蒙主寵召重返天國(不知道他家人們要怎麼辦, 而他老婆也真的很堅強)但是這個事件已經不是單一事件,而勢必將持續發生於資訊與全球化的裡,當你把人放在24小時的全球化工作環境下,職涯或是職業壽命如果只剩下1/3好像也不是那麼不可能.....RIP, 我的朋友. 我們說好要去你家那邊挑戰騎車八卦山的事情, 看來是沒有機會了.
反思閱讀:
- Wiki整理了一篇關於雲端備份的服務(Comparison of backup services)
- (獵人頭S姐)被體制化的你妳你妳you
- (大人學)重點不再於你賺多少錢, 而是十年後你靠什麼賺錢
- <簡單,但不容易:明茲柏格談管理的本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 我會在收到通知後盡快回覆您的.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l may reply once I got no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