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2016

(閱讀)全球化議題閱讀-- <財富革命 WEALTH 3.0 >-III. 時間重置(Rearranging Time)

工業化的代表在於準時的火車,但為何時至今日要台鐵準點仍是機率問題。如果一個社會、經濟與國家的開發可與制度脫節處理,那麼追求經濟就是我們所在的唯一價值指標,看起來事實上並非如此,阿里巴巴IACC假貨事件,不同國家間因為法令、文化差異下造成的速度衝突,讓人們在嘗試透過工業化、新科技的導入、更換經濟動能的新螺絲時、來達到「完美的、和諧進步的」社會,可惜的個人與社會開發本身的本質就是混亂而不完美的,追求一致性的公平與合諧往往是在多種檯面上、下的不同引力來分散人的注意力或是帶動某種社會運動在維持。當蘇聯政權(1917~1991)時期,創始者承諾的工業化從來都未落實(不代表歷史上的某天不會到來)正規經濟的背後是靠地下經濟同時在支撐社會運作。究竟是什麼帶動著團體社會發展呢? 這邊有兩個城市的故事-Oklahoma city v.s. Bangladesh

"Ron Norick eventually figured out that the secret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n't incentivizing companies up front, it was about creating a place where businesses wanted to locate, and so he pushed an initiative called MAPS ......Along the way, though, I started examining my city, its culture, its infrastructure,......"
剛好同時看到一個以前TED Talk的演講,關於屬於一整個城市的減肥故事(沒錯,是整個城市的人都在減肥)。或許所有的故事的開始都其實並不屬於一個人,而是一個環境與既定的所有面向。看完上面美國城市的減重故事,或許Oklahoma City只是一個巧合,但再對照看孟加拉(全球溫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夏天可以超過45C)

事情的發生與結束跟他的所在的環境背景相關下(只要整體社會組成條件、環境與氛圍不變時),當一個國家採取開放移民來網羅全世界聰明人到他們的國家發展,可以相對維持在一個比較不敗的優勢之上,沒有人花大錢與資源把外國精英吸引過來後還在那邊做xx代工.(這裡的代工可以是家庭、組裝、晶圓、.....)不是說這些代工不需要精密與科技的基礎,只是追求系統效率的老美來說,這種需要高工時投資卻還只能靠別人來賺錢,不是他們所追求的。(在某些已開發國家,投資毛利率>60%的產業才是符合全國人民、員工所得與人性的價值)

即便如此,一個國家/城市的偉大當然也不是像是 Mick Cornett口述的那樣輕描淡寫。
基本上從產業、公民團體、家庭、工會、政府單位、學校、法律。如果換做事不同速度前進的交通工具做譬喻,可以想成是個別以不同的時速在前進由快到慢:100、90、60、25、10、5 mile/hr。以往我們認定是鼓勵創新的專利、法條,往往是箝制創新的罪魁禍首。經濟學中有著Balanced Growth(均衡成長)代表的事完美的同步成長在社會的個別產業但是可以想見的事所有的企業不可能依照相同的變數在成長,一定存在不同步,而Joseph Schumpeter(熊彼得)認為經濟發展需要破壞性的創新,藉由摧毀落伍的科技、夕陽產業,把資金讓給富有爆發力的新事物,首要摧毀的便是昨日的時間表(像是以往的朝九晚五的工作在今日看來已經變成天方夜譚),所有的企業、金融系統、國家經濟發展都需要某種程度的同步化、非同步化並行不悖。這也是為什麼今日的SAP、Oracle這類追求JIT生產的ERP系統被市場所推崇。但這當中隱藏著一個未考量非同步化的矛盾存在,才能維持所謂的平衡。

同步化的成長在1970的PC產業在Intel+Windows上完美呈現,多年來這兩個不同企業在貌似步調一致之下帶動市場蓬勃發展。但是軟體與電腦的完美合奏外,電腦與通訊卻出現各做各的發展(ex. WiMax by Intel...最後是胎死腹中,台灣還有不少廠商還托他的福就這樣黯然無光)。這類產業步調不同的狀況不知道浪費多少研發成本。

其中最顯著的成本在於---時間的使用。在工業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卓別林在1936的Modern Times<摩登時代>管理是如何箝制員工怎麼運用他的時間(今天要打卡的陋習也是從當時而來)。但今日我們不斷透過加速的晶片、網路與超乎想像的即時性來使用新財富系統的主要素材--知識。時間本身已經不再是金錢,而是不斷的在增值(十年前的一分鐘網路上產生的資料遠不及今日一分鐘所產出的)。同樣的過往我們習以為常的一起全家吃飯的核心家庭生活,在這個時代也被轟隆而過的時間洪流給消磨殆盡。傳統家庭的功能,也變成企業附庸的思維在運作:托育外包給保姆、學校或安親班、知識傳承的部份外包給學校、網路或是iPad、兄弟手足的團體生活外包給線上直播、網友互動......想想這樣下去要小孩敬老尊賢實在名不正,言不順。有的時候連要跟小孩說也得靠Facetime或是LINE才有機會,而出差的情況更是讓家庭關係更難維持。當我們享受科技進步的同時,生活方式或習慣的改變才是讓人害怕的不確定性,我們習慣以為常的追求自己,但是否我們更需要的探究時間對我們系統性的影響。要員工固定時間打卡前,應該要想想能不能讓員工準時下班,還有企業對於家庭的影響。如果說高齡化社會是這塊地方必然的不可逆的反應,那只能說企業應該要為高齡化的老年人貢獻相當的心力,而不是政府要求補助。我們只是照著劇本演下去,唯有試著更完整的去了解每個層面的影響,還有後果,才能提早預防即將到來的必然。
延伸閱讀:
  1. 2016/5/22 可互換性:零件、工人、性伴侶、親子 & 人
  2. 2016/6/9 Google combines two main quantum computing ideas in one computer
  3. 2010/11/4 (今周刊723) 魯比尼:我不是悲觀,我是講真話
備註:這本書針對產消和一的未來有提到有一天3D列印將會普及 #Revolutionary Wealth (20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 我會在收到通知後盡快回覆您的.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l may reply once I got no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