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2015

(閱讀 #42245) GIVE and TAKE 給予 - 我們都活在他人的善意中,施比受更有福的人生

本書破除許多舊有迷思,推翻付出即軟弱、掠奪即成就的成見,作者格蘭特帶領我們掌握人際互動的力與美!──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利 (<不理性的力量>作者)

Adam Grant有「正向心理學明日之星」美譽,不到三十歲,就成為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終身聘教授的亞當‧格蘭特,當他還在哈佛大學念書時就開始探討目前最成功的企業家的行為動機,經過多年實證研究,他得到了一個簡單卻具有決定性的結論:我們的世界分成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三種人。「給予者」總是樂於分享;「索取者」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互利者」則為了可預期的好處,願意付出相對的代價。

無論人如何自私,本性中仍有些原則使其關注他人的命運,視他人的福祉為必須,儘管與己無關,卻能因此心喜~ Adam Smith
我們都活在陌生人的善意裡
在一切事上,我都給你們做了榜樣:必須這樣地勞苦做工來扶助軟弱的人,並且要記住主耶穌自己說過的話:『施比受更加蒙福。』~使徒行傳20:35

       這本書是提出關於社會中一般人在互利共存之外,同時存在的兩種對立但又同時對社會極有價值的待人處事觀,給予者(Giver)與索取者(Taker)。索取者Taker的常見於社會各層面的個人主義強烈與佼佼者中,認為團隊合作及與他人相互依存是軟弱的象徵.ex. Frank Lloyd Wright(古根漢博物館設計師),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卻是一個索取者,連跟自己的家人要錢都不手軟。索取者在堅持自己的原創中往往有反抗傳統,維護自身利益的出發點,使得其創作與表現在某些領域上特別容易出線(像是設計,建築....);Kenneth Lay(安隆集團),看似政商關係良好,個人也善於掩飾索取者本質而貌似慈善家,但是當他在公司對內部與同仁或下屬溝通時卻時而不耐,公器往往也挪為私用,薪水也遠遠超越公司其他員工。而醫療界中的小兒麻痺沙克疫苗與諾貝爾獎得主Jonas Salk,在得獎的同時並對實驗室成員努力隻字不提,而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還有籃球界的Jordan跟Kobe也是標準的索取者。我們無法否認索取者中有些成就對人類的極大貢獻,(像是沙克疫苗 or 古根漢博物館 or 極不人性化管理下的科技業)但是追逐名利與權力的索取者往往在晚節的保全上往往是悲劇收尾。

取自Adam Rifkin臉書
       另一方則是給予者Giver. 在性格上往往較具有遠征態度(expedition behavior),在任務的過程中不邀功,以持續目標的遂行與一致性及群體的利益放在最前面,自願作大家不願意作的事情。(即便最後很有可能被對立的索取者弄得淪落露宿街頭,也不改初衷,在矽谷的名人不乏此類)本書像以前的是辛普森家庭的創作者(George Meyer),儘管學生時期經歷過貧窮,賭博被誤解,但便瀕臨破產仍堅持自己的使命是要讓他人開心。矽谷人脈王的Adam Rifkin (他自詡 I Find Karma)。在眾多給予者當中,曾經接觸過獨具慧眼的伯樂往往可以讓給予者活得更傑出,像是北卡羅納的西傑。史坎德會計教授(兼任過DJ,脫口秀主持人,強迫症,饒舌歌手),協助一個三十歲有錢兼職念大學會計系同時照顧三個幼兒的媽媽貝絲獲得全美會計師執照考試的金牌(甚至在會計執照考試前跟他保證要是他考不上就幫他付生活費與房貸),現以成為全美前25大傑出商業女性。與瑞吉。勒佛(歐巴馬幕僚)。如何避免陷入成為他人墊腳石而落入失敗的給予者,關鍵在於同時關注自己與他人~Bill Gates(O.S.觀自在......誦經XD)。最成功的給予者同時會兼具索取者的動力同時來利己與利他。目標(影響力)真空的給予者會陷入把自己搞到累死而毫無成就(謎之聲:...這不是n年前的我的這一天  = =|||).成功的給予者會給自己的生活找到意義與目標. 樂於助人的工程師也需要自我限制一段時間不接受外來的工作,往往會帶來更高的生產力(工程師本來就樂於搞死自己....)給予者的倦怠,西北大學的Elizabeth Seeley & Wendi Gardner請一批受試者執行消磨意志力的困難任務,先是在飢餓情況下盯著眼前的一盤美食,然後不能吃,之後再接著使用握力器,看能堅持多久不放手。發現到時間堅持較久的往往是他人導向的給予者,由於給予者較能控制自我情緒及行為,往往就會在心理肌群較有韌性。Helper's high


以一個人現有的樣貌待他,將會扼殺他的發展。以一個人有潛力達到的樣貌待他,則會鼓舞他的成長~ 歌德(Goethe )

      Alison Fragale北卡羅萊納教授曾經針對語言使用的詞彙研究中顯示給予者偏向使用:
  1. 表示不確定[嗯, 就是]
  2. 婉約的規避[有點, 可能, 或許, 我覺得]
  3. 免責的話語[這個點子可能也不大好,不過....]
  4. 附加問句[那點子也不錯阿,]
  5. 加強語氣[真的! 非常...]
(語氣中相當缺發自信與威權,是給予者的特色....自己身邊還真的不乏給予者@@)

        Responsibility bias是一個造成索取者產生的因子,一個人往往把自己為家庭、工程與社會的付出與貢獻看得比他人付出得來的重,但這裡面存在的資訊失調(我們不清楚別人付出的心力與時間).「有時候很多人沒有壞心眼,卻還是會高估自己的貢獻、低估他人的付出.」~Reid Hoffman, LinkedIn Founder. 而為甚麼給予者較不會有responsibility bias?由於給予者的注意力往往放在整個團隊的集體成就,for the greater good. 失敗時絕不放過自己,成功時則功勞往往歸於他人。另外的問題則是觀感誤差(perspective gap),讓一個癌症末期的人不用麻醉作脊椎穿刺,說是為了他好,但對於病人與家屬來說往往是另外一回事,索取者往往無法跳到對方的角色去設想,而缺乏溝通上的同理心。(富人與政治圈中也不乏此類,ex.窮忙的人不要開Toyota, 荷蘭人看台灣人:別再說媽媽包了)  

        即便在各種情況下,給予者似乎在各方面都吃虧,但是現實與自我人格的考驗,往往會讓索取者露餡與肯認清自己弱點的給予者重新分配的機會:

  1. 沉沒成本謬論  (惡有惡報)  給予者往往不會在錯誤的時候諉過,反而會設下停損,相對於索取者為了掩飾自己的錯誤,而會持續加碼。(NBA的斯圖因曼V.S.麥可喬丹)
  2. 真誠度篩選sincerity screening  (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   給予者在與索取者共事的時候往往容易跳入同理心陷阱當中,而在大多數的時候相信多數的人長期訓練下,會成為給予者潛在的能力,以盡量分辨出討人喜歡的索取者與苛刻不友善的給予者(討人喜歡的人中也有索取者,討人厭的人中也有給予者)。進而當分辨出索取者時,給予者可以轉換為互利者的態度來處理以牙還牙的狀況(給予者往往做不到以牙還牙tit for tat 或是 generous tit for tat,太有同理心)。
  3. 關係描述Relational account  給予者同樣的在面對不合理的事情時,可以透過為了家人或他人的需求(ex.一家子要靠我過日子),而做出符合價值觀且又不吃他人虧的決定。
  4. 拒絕當濫好人  隨時自問我真的是唯一能幫到大家這個忙的人嗎?不停自己省思,與進量協助出資源可利用,對於幫過的人直言不諱,讓大家互相幫忙。只要得到過別人的幫忙,就應該把這個心意傳遞下去。
      如何改變索取者?或是讓他們願意貢獻?公開的價值認同感,公開與資訊透明的目標之下每個人對於組織的貢獻一目了然,在相同價值或目標下構成的團隊(ex. Wikipedia),往往可以建立每個人的獨特性(索取者也是為了自我的價值觀奉獻),互惠圈的團隊可以讓索取者在不知不覺中也改變了做事的態度。

      最後也去了give-and-take作了自我評估,很有趣的網頁也可以讓大家練習英文.
<給予>~ 圖自博客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 我會在收到通知後盡快回覆您的.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l may reply once I got no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