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去年德國教師為了爭取合理的薪資罷工時, 對於他們的教育工作環境背景還不清楚, 而網路上也一堆將德國教育神化的罐頭文章(諸繁不及備載), 不過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筆者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再德過受教的過程, 讓在台灣的我們可以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在哪裡?家長,老師,社會對於教育的責任在哪裡?.....今天剛好也有個插曲, 午餐時隔壁桌的阿罵帶著3個孫子吃飯,還不斷對最小的弟弟碎碎唸說:「你的爸爸小時候好乖都會靜下來唸書,而你每天現在連吃飯都坐不住, 回到家都只想看電視跟玩, 也不去幼稚園上課,以後長大會沒出息..... 跟你講道理你要聽阿, 阿罵覺得你很聰明但是都不願意坐下來讀書 ....你看你姊姊上小學了好棒都有在唸書」.當下的OS... 阿罵你這樣跟你自己的小孫子說話, ..... 不過這或許也是現在台灣人對於受教育的價值觀與判斷一個人的好壞的標準.....
這本書的夫妻是台灣人, 在工作一段時間後, 離開科技業,舉家搬遷到歐洲去讀書(有趣的是他去唸書的地方是蘇格蘭....跟英文是兩碼子腔調XD) 與後來全家到德國異地工作的經歷, 從他分享讓小孩從小就跟爸媽一起當個空中飛人一直轉換國家的受教故事中(幼稚園到小學), (P.S.作者有寫到蘇格蘭的幼兒園真的與霍格華茲一樣是分學院一同用餐~)
而後來又因為畢業的爸爸工作在德國的關係,全家搬到德國的德勒斯登, 在這邊教育的經歷了, 森林小學,國際學校, 在這本書中出現討論, 很有趣的是這些特別的學校到後面並沒有被小孩子本身或是筆者所接納, 反而是公立幼稚園與小學適合他們. 而同時筆者也提出學校就像挑鞋子, 不是每個學校都能讓每個小孩適性發展.
而德國的啟蒙教育與特殊教育, 雖然不如歐洲最好的芬蘭不放棄那麼好, 但是社會與教育氛圍並沒有給特教的學生戴上不一樣的帽子,而願意讓每個特殊項目落後的人,接受更多幫助孩子以其未來可以順利銜接普通教育(ex.情緒管理,表達能力,認知障礙,德語障礙,.....). 有需要的學生在小學也可以透過有降級的方式來輔導,德國幼教與小學也沒有所謂的明星學校, 每個學校的水準都差不多, 而所有的教育費用都是由國家買單(教育在歐洲的國家裡,都是擺在預算最前面)
成績單對德國人來說, 只是給孩子跟家長的參考, 用來檢視這一學期的學習成果, 德國老師如此認為......永不放棄的家長與老師幫助與引導小孩在教育上建立自信,學習他們所需的技能,孩子就自然將他們的課業選擇與成績,轉化為一個能令他們快樂的職業生涯.考試導向的方式也許有他的效果存在,但不考試就不唸書的習慣一旦養成,學習就會變成痛苦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