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2016

(閱讀) <沒有邊界的教室> 心得: 教育的目的, 是讓孩子學習獨立做自己而不是乖或是成績, 也讓父母學習虛心面對自己與幫助孩子培養信心


當去年德國教師為了爭取合理的薪資罷工時, 對於他們的教育工作環境背景還不清楚, 而網路上也一堆將德國教育神化的罐頭文章(諸繁不及備載), 不過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筆者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再德過受教的過程, 讓在台灣的我們可以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在哪裡?家長,老師,社會對於教育的責任在哪裡?.....今天剛好也有個插曲, 午餐時隔壁桌的阿罵帶著3個孫子吃飯,還不斷對最小的弟弟碎碎唸說:「你的爸爸小時候好乖都會靜下來唸書,而你每天現在連吃飯都坐不住, 回到家都只想看電視跟玩, 也不去幼稚園上課,以後長大會沒出息..... 跟你講道理你要聽阿, 阿罵覺得你很聰明但是都不願意坐下來讀書 ....你看你姊姊上小學了好棒都有在唸書」.當下的OS... 阿罵你這樣跟你自己的小孫子說話, ..... 不過這或許也是現在台灣人對於受教育的價值觀與判斷一個人的好壞的標準.....

這本書的夫妻是台灣人, 在工作一段時間後, 離開科技業,舉家搬遷到歐洲去讀書(有趣的是他去唸書的地方是蘇格蘭....跟英文是兩碼子腔調XD) 與後來全家到德國異地工作的經歷, 從他分享讓小孩從小就跟爸媽一起當個空中飛人一直轉換國家的受教故事中(幼稚園到小學), (P.S.作者有寫到蘇格蘭的幼兒園真的與霍格華茲一樣是分學院一同用餐~)

而後來又因為畢業的爸爸工作在德國的關係,全家搬到德國的德勒斯登, 在這邊教育的經歷了, 森林小學,國際學校, 在這本書中出現討論, 很有趣的是這些特別的學校到後面並沒有被小孩子本身或是筆者所接納, 反而是公立幼稚園與小學適合他們. 而同時筆者也提出學校就像挑鞋子, 不是每個學校都能讓每個小孩適性發展.

而德國的啟蒙教育與特殊教育, 雖然不如歐洲最好的芬蘭不放棄那麼好, 但是社會與教育氛圍並沒有給特教的學生戴上不一樣的帽子,而願意讓每個特殊項目落後的人,接受更多幫助孩子以其未來可以順利銜接普通教育(ex.情緒管理,表達能力,認知障礙,德語障礙,.....). 有需要的學生在小學也可以透過有降級的方式來輔導,德國幼教與小學也沒有所謂的明星學校, 每個學校的水準都差不多, 而所有的教育費用都是由國家買單(教育在歐洲的國家裡,都是擺在預算最前面)

成績單對德國人來說, 只是給孩子跟家長的參考, 用來檢視這一學期的學習成果, 德國老師如此認為......永不放棄的家長與老師幫助與引導小孩在教育上建立自信,學習他們所需的技能,孩子就自然將他們的課業選擇與成績,轉化為一個能令他們快樂的職業生涯.考試導向的方式也許有他的效果存在,但不考試就不唸書的習慣一旦養成,學習就會變成痛苦的一件事
這樣環境下小孩容易養成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而學校不管學生是不是能擁好的成績表現(學校唸書沒有成績單), 而是將生活能力擺在前面. (小學生課程中有煮飯,買菜,識別動物,植物,蔬菜,果子,野外生活等基本求生能力...而歐洲的高物價水準與短工時,也間接讓小孩必須從小學習自己料理), 對於德國啟蒙教育, 不管是不是第1名, 每個人都需要生活與玩耍能力.生活常識/規與在社會上可以找到發揮自己能力的地方, 間接讓整個國家不會崇拜名校與成績,而講求品格,興趣與專長,是德國教育培養的重點,而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要會唸書,或認為讀書才會有出息,因此技職教育的完善,重視每個人的特質,以讓他們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

延伸新聞:
  1. 進入德國幼稚園-沒有邊界的教室
  2. 幼兒園老師罷工爭取薪水、孩子因此沒人帶,但德國家長居然全力支持?
  3. 聯合/老師是無限責任制?
  4. 關鍵評論 教師拒站導護
相關閱讀:

  1. 旅行,是最好的教養:帶孩子跨越不同地域,是為了體驗書本裡學不到的寶貴知識。
  2. 與孩子慢舞:成長在日爾曼
  3. 教養無國界
  4. 德意志風情:德國遊學生活指南

該書的部份(取自博客來)
推薦序1 李偉文
推薦序2 鄭伊雯
作者序 德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

Chapter 1 我們全家都是空中飛人

因為老公的學習和工作關係,兩年內,我們從台灣飛到蘇格蘭,再從蘇格蘭飛到德國,兒子小K也因此唸過了中、英、德共六所幼稚園、及兩間小學。原先我也像大部分父母一樣,擔心孩子的適應問題,後來卻發現──改變環境並不可怕。而且,不只我這麼覺得,小K也是。
緣起 開始漫步天涯的旅程──蘇格蘭新生活
蘇格蘭幼稚園歷險
帶著蘇格蘭腔到德勒斯登
說英文的國際學校
找尋新學校
進入德國幼稚園
【你所不知道的德國】
Chapter 2 沒有邊界的教室
興趣和專業,是德國培養人才的重點,而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要讀書,或是認為讀書才是──有出息。因此,以務實的專職教育、重視每個孩子的特質,讓他們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是德國教育培養人才的重點和方式。
森林裡的畢業典禮
入學前都會收到的紅單
沒有成績單的小學一年級
不管是不是第一名,每個人都需要生活能力
「玩」就是德國小學生的主修
留級生
如鐵般的紀律,來自柔軟的心
不必自習的讀書之夜
德國的「公立」安親班
每個人都要有「說故事的能力」
可愛足球隊
台灣媽媽的母語教學課
德國小孩的福利
可以不必唸大學,但不能沒有專長
四季音樂會
【你所不知道的德國】
Chapter 3 玩出生活大道理
你認識那些生活中塞滿一長串課程、訓練、課外活動孩子嗎?……如果讓他們到些美麗恬靜的地方度幾天假,他們將會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該如何享 受自我,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時間學習獨處,這會讓他們難以面對成年後的生活。他們無法放鬆自己,因為從來沒有人教他們,該如何輕鬆度日。……」
你沒看錯,德國小孩七點就上床睡覺
德國小孩也提燈籠
帶著三歲小孩到博物館去
擁有一個空白的暑假
烏爾勞不(Urlaub)從小開始
德國小孩看電視
狗狗陪讀計畫
孩子的適應力是培養出來的
【你所不知道的德國】
後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 我會在收到通知後盡快回覆您的.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l may reply once I got no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