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2018

(人的演化)消費形塑人的行為與文化 速食->手機-->社群

其實在國外也有這個現象....But 可能小孩外食比例不多所以反而不常見(from 拒絕養出低頭族)
最近在7-11吃飯的時候,看到愈來愈多人都是邊吃泡麵邊看手機(可能是在看直撥、抖音、或是追劇.....)不管如何,我們似乎愈來愈多對資訊的恐慌、效率的追求、還有FOMO,而以往只有透過身體語言或接觸的情境下才能排演的禮貌、互動、現今都只要按滑螢幕就可以獲得回應,就像白老鼠實驗的獎勵一樣,也衍生出像這一類的發明(XD 這@#^T$#)。而也讓許多原本舊時代的眼淚,像是傳統的美食、需要等待與動手才能獲得的聚會(焢窯、到沒有訊號的山區賞星.....愈來愈少。)

所有的發明背後總會有個建築師,架構出使用者會上癮的模式或是讓用戶體驗到不同凡響的經歷,即便只是從傳統的餐飲轉變為速食SOP化的販售模式,也足夠改變我們對時間與生活的認知(排隊等便當已經是現在上班族所能忍受的最長候餐時間....手機卡頓或閃退就是該換機的時候)

然而,我們就這樣放棄了許多以往速度下才能有的景色、味道、與時間。愈來愈多的店家關起門來退出傳統製造的流程:備料、製作、包裝、攬客、....的營運模式(不管他們賣的是什麼?與還剩下來的是什麼??)

好消息是手機也漸漸失去了吸引力Apple cancels production boost for iPhone XR: Nikkei(Reuters),而新世代也有些人回過頭來思考放棄加速的生活方式與到底是被新東西玩弄還是在駕馭新事物。這段期間的流行,或許也開始慢慢的在轉型了,只是沒有所謂的轉型正義而只有轉型獲利,與更直接、更有效率的互動模式,儘管跨出了洲際進入了無遠弗屆的網路,很多時候還是跟牽到北京的牛一樣,低頭找熟悉的草吃。
圖文不符, 只是想把這種傳統的糯米橋跟滿山滿谷的人面蜘蛛的地方拿出來重溫一下XD

延伸閱讀:
  1. (Time) Why Instagram Is the Worst Social Media for Mental Health_2017-05-25
  2. (NYTimes) A Symbol of the Fast-Food Culture, 1990-11-02
  3. (Huffpost) The Impact of Cell Phones on Psychology, Community, Culture, Arts and Economics, 2017-12-06
  4. (the Guardian) Logged off: meet the teens who refuse to use social media_2018-08-29
  5.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areer platea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 我會在收到通知後盡快回覆您的.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l may reply once I got no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