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2015

(閱讀) <不理性的力量>- 讀後

不理性的力量 by Dan Ariely

        曾經經歷過身心分離的過程, 是每個健康的人無法想像的, 作者Dan Ariely 透過在18歲那年的嚴重燒傷與連續3年的治療, 找到自己的適應與發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雖然自己車禍後僅住過醫院短短的1個多月, 期間經歷了幾次手術與脊髓麻醉. 作者提供換做是我們ㄧ般人,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降低不理性的決策的路徑, 
保持熱忱在生活,工作與創作上, 很多時候人沒有辦法認真面對自己身上的苦難或是痛楚, 轉而自怨自哀, 但是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轉換思考的途徑.
該書的組織架構 by Coogle
       聰明的Google大神上已經有很多關於該書的筆記與心得. (ex.<參考國家文官學院的閱讀筆記><該書章節組織圖>) . 這邊只反思部分章節:





       在<第二章, 工作的意義>提到1977, Adam Smith與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對於分工(把工作分割成較小的環節)在生產線上創造出的局部效率提升, 與 1844, Karl Marx 反對的理由--"勞動異化"(The alienation of labour), 異化的勞工將使工作成為一種事不關己的外部化活動(external activity).

       作者認為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弱點). 尤其當那些不瞭解人性弱點的人利用現在科技, 為我們發展各層面的新制度與設計時, 他們並未考量人類的限制, 而產出了許多"與人類不相容的科技" (human-incompatible technologies). 結果是這樣的科技氾濫下, 人類常犯下不可收拾的錯誤.(ex. 基改/化工/大量產生產的食物, 辦公on LINE/開會on Skype/開車 on 電話&收發簡訊&滑手機&.....)

       現代一般人對於工作與個人的身份認同上有深刻的關連性,與鄰座聊天過程中, 對方往往通常很快就會聊到職業(早於提到興趣, 家人或政治觀點.) 而不是僅將他視為個餬口過活的手段, 我們需要認真了解到自身的工作意義能否與組織相符, 而不是希臘神話中的Sisypus.人生而追求意義, 所以才會有登高山, 跑馬拉松,etc.

       "我們一定要培養兩種習慣: 幫助別人, 或至少不要帶來傷害". ~古希臘名醫Hippocrates

...........
     在<第6章. 適應力>: 人類是一種溫順的動物, 能夠習慣任何事物(杜斯妥夫斯基)
(痛苦適應painful adaptation) 問題1. 我們人對於疼痛為什麼不一樣?(有人根管治療不需麻藥, 而有人需要? 是生小孩痛還是割禮, 抽脊隨液, 大面積燙傷, 或戰後創傷痛? ) 
小結: 我們所感受的疼痛不僅與所受的傷有關, 事實上它與我們的情境 以及我們賦予的意義都大有關係. 人的適應能力以及將痛苦記憶與復原聯想在一起, 使得經歷過疼痛經驗或多次手術的人, 都比較能忍受較高的疼痛


(享樂適應 hedonic adaptation)問題2. 我們要怎麼讓享樂適應造成快樂太快消逝? 以達到最大化的happiness buying power? 
練習: 放慢享受的速度.  為你的每次消費設定上限, 適應力作用下, 人對於新事物帶來的快樂的適應, 很快就會慢慢沖淡. 換句話說, 租(住)屋的空間<4坪/人; 品酒應該要設定每瓶<450元的策略; 換購手機<5000元; 周年慶的採購改為每月<3000元等等方式會讓人的整體幸福感較持續. 同時也避免自己掉入[享樂跑步機]的陷阱當中.  並試著將錢花在一次性的短暫性經驗, 而不是持久性較長持有(使用)物品.以及慎選你的同儕團體/環境, 如果身旁的擁有的是比你更好更新的東西, 那將會延遲你的適應過程.

小結: 適應力因人而異, 我們都和溫水中的青蛙沒甚麼兩樣,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適應能力, 我們最大的挑戰在於: 努力發掘你自己的適應模式, 發揮最大正面效應, 同時避免負面效應. 增加生活中的不確定性與嘗試.
       
.......

最後一章<從我們"不理性"學到的事>, 作者對讀者的期許. 是在閱讀完這本書後, 覺得一個很有建設性的作業流程. 持續對自己與身邊的事物質疑, 尤其是那些常識, 或是大家一面倒的意見. 每個人才能找出克服自身限制的方法, 也是社會科學的期望.(個人覺得某種程度, 也是人存在的意義)

實驗的重要性已經無庸置疑, 以科學實驗來克服直覺行事的風險, 尤其在重大決策或公共政策面. 如果要投資, 一定會選擇一家針對自己假設進行持續測試的, 並且了解到認真道歉與傾聽客戶需求的重要, 這樣的公司是網路流通下, 最有可能前景光明的. 沒有明確答案下, 雖然我們對自己的判斷力有自信, 但是如果我們能認清, 直覺就是直覺(沒有根據數據與資訊).執行大規模的投資前, 先以小規模的實驗驗證絕對是比較聰明的做法. "沒有證據之前就提出結論, 絕對是一項嚴重的錯誤"~福爾摩斯

"除非我的認知有誤, 否則, 這個國家一定需要, 並會堅持要求我們去進行ㄧ些勇敢而努力不懈的實驗. 常識告訴我們, 應該要對ㄧ些新的方法進行實驗. 如果他失敗了, 勇敢承認, 並立刻實驗下一個可能性. 無論如何,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勇於嘗試" ~小羅斯福總統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The country needs and, unless I mistake its temper, the country demands bold, persistent experimentation. It is common sense to take a method and try it: If it fails, admit it frankly and try another. But above all, try something.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 我會在收到通知後盡快回覆您的.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l may reply once I got no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