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015

(閱讀)以小勝大 ~ Malcolm Gladwell

  • ​閱讀期間 & 為什麼要翻閱這本書?
    (略讀: 10/10 pm, 細讀:1/8~1/31 ) 
       在旅行中, 剛好有不少等待時間可以隨身翻, 花了點時間, 剛好可以好好的從作者以媒體趨勢人的觀點來透過閱讀這本書看問題. 
       這本書是講求競爭力下的另一面解讀(毒), 一昧追求競爭力與更好更快更聰明的方式過生活, 還不如更能夠認清自己來的有意義. 人的生命要是無限的, 勢必甚麼事情都不會發生.         
  • 本書概念與部分內容

        巨人是真的牢不可破的嗎?      
        作者想藉由這些故事來探討兩個概念,第一個觀念是,我們認為珍貴的東西,有很多是來自這種力量懸殊的衝突對立,因為這種力量懸殊的對抗行動中往往產生偉大與卓越。第二個觀念是,我們往往錯誤解讀這類對立局面,巨人並非如我們想像那般堅不可摧,賦予他們力量與長處的那些特質,往往也是他們弱點的源頭。弱者有時透過處在有益的困境(desirable difficulty), 往往能作出我們意想不到的改變:開啟門徑,創造機會,帶來教育和啟蒙,是原本似乎難以想像、毫無可能之事變成有可能做到。 [部分內容 <逆轉的智慧~Google圖書>]

        這本書的起點在於聖經故事-大衛與歌利亞, 過程中也援引了很多考究與故事. 來說明有益的困境(desirable difficulty). 與彌補性學習是如何讓不懂的人, 或是閱讀障礙的人, 反而更有機會從普通常識與理性思考的團體中勝出.
      這本書還有舉出很多教育上的問題. (像是小班制到底好不好?富爸爸與窮爸爸誰的小孩會教得比較好?) ; 更有社會的問題為何不如心理學家或是專家的預測走 (像是英國在二次大戰下, 砲火為什麼不會造成人群的恐慌?活人或死人的影響誰大誰小?); 醫師要如何給病人希望, 當你知道他明天就要死了?
   
耶和華卻對撒母耳說, 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 我不揀選他. 因為, 耶和華不像人看人, 
人是看外貌. 耶和華是看內心.
But the LORD said unto Samuel, Look not on his countenance, or on the height of his stature; because I have refused him: for the LORD seeth not as man seeth; for man looketh on the outward appearance, but the LORD looketh on the heart.
                                                        < 撒母耳記上 1 Samuel> 16:7 


  • 書評 ~ (取自書中前頁書評)
  "這是一本洗練、引人入勝、發人省思的佳作,其中最高明、最迷人的一章把印象主義運動和大學入學選擇關連起來,凸顯選擇就讀頂尖大學的迷思---我們總以為讀頂尖大學能提供優勢,事實上,並不必然。"---《舊金山紀事報》

  "葛拉威爾的著作總是那麼扣人心弦,發人深思……,我向來欽佩他的作品。"---《紐約時報》

  "本書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形形色色領域人物克服艱難的心路歷程,有英軍涉入愛爾蘭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爭戰、癌症藥物研究、美國民權運動等等,無數的故事與精闢洞察交織成這本饒富趣味的著作。"---《華爾街日報》

  "引人入勝之作,葛拉威爾真是綜合大師!這位永駐的暢銷書作者展現過人的全新思考,也敦促我們跟進。"---《華盛頓郵報》

  "葛拉威爾的著作之所以能夠暢銷數百萬冊,是因為他擅於解釋這世界的種種現象、臨界質量的威力、成功的無常性等等,並以有趣、易讀、鞭辟入裡的文風呈現他的洞察。"--《今日美國》

  "葛拉威爾擅長質疑傳統智慧之見,他在本書中檢視弱者戰勝強者的故事,世人往往認為這類故事是難以置信的奇蹟,但透過葛拉威爾的精闢分析,我們看到,這樣的事並非那麼難以置信,也絕非奇蹟。我們給這本佳作四顆星評價!"---《時人》雜誌

  "流行文化評論家葛拉威爾是概念綜合大師,擅長把來自種種不同領域(從商界到科學界到聖經)的概念結合起來,形成看待世界的新思維。"--《讀者文摘》 
  • 現實環境及反思
       新聞與報章媒體在流行化下, 總是習慣用聳動的字眼(自演)煽動觀眾. 即便數字也不見得可以相信之下( 別讓數字騙了你: 震怒, 暴怒, 恐怖, 上億, 百萬, M型, 紫爆, 這類新聞真的對你有意義嗎?)  這本書可以讓人沉澱下來思考老祖宗的智慧. [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 <老子>.

       就算即戰力是現今社會汲汲營營的能力, 我們還是需要認知為什麼歷史上那些即戰力的下場多是以悲劇作結. ex. 愛爾蘭戰爭, "君子信而後勞其民; 未信, 則以為厲己也"~<論語>
  • 推薦指數: 4星 
       對於長時間被媒體轟炸的現代人, 推薦找時間翻閱, 相信可以讓你遠離   媒體影響(至少一段時間)

       不過反過來想本書是作者在經歷過記者訓練下的"事後諸葛"能力, 同時參考了許多資料來佐證很多我們認為是失敗的因素, 有時反而會是讓情勢逆轉的主要原因. 但很多事情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單純的因子就可以決定, 可參考但是不用完全當真.

取自博客來   

  • 延伸閱讀
       美國的一所大學的畢業演講裡面, 也有一個<This is water>(文字稿)~ David Foster Wallace的提醒, 提醒學生在畢業後要怎麼要如何免於成為行屍走肉, 抑或自我中心而批評別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 我會在收到通知後盡快回覆您的.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l may reply once I got no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