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2015

(閱讀) <尋路中國>_城牆, 鄉村讀後 (書單編號:201507#04)


#在中國, 每個人都在路上


       這是Peter Hessler, 何偉 (The New Yorker 駐北京的記者), 繼<甲骨文>後的另一本小說, 因為他比甲骨文來的厚, 所以出門帶著有點重 XD. 書裡面描述從地圖上的長城到歷史到現在的長城的形象. 何偉的文筆像在閱讀詩, 有種超現實又深刻的素描感. 個人的故事, 被刻畫在廣大的長城地圖上, 但是又找不到的某個小村莊裡 (像是破胡, 寧安...). 譯者賴芳, 華南理工外文系,文筆很流暢的把外國人眼中的長城下生存的人事物再翻譯回普通話, 而讓人感到何偉其實是個土生土長的中國邊境的人,



      以大陸讀者的評分, 這本書獲得了9/10的高分(豆瓣讀書評分:9/10). 這樣的分數實在不為過, 因為他幫沒有錢開車旅遊的廣大中國族群, 描繪了地圖以外的村莊, 敗壞中的古鎮, 還有蒼翠不再的大草原. 如果說為什麼有一些民族性在台灣這塊土地成長的人根深蒂固, 而我們卻不自知其實我們與中國人很像, 或許可以從裡面找到一些脈絡,

       每個人都不能夠確定要去哪裡, 總是在追求每個改變中的機會. 每個拼命的機會與改變下, 只想從中獲得暴利, 而土地與古城牆這些現下擁有的資源, 從不被認真看待, 只想從每個機會翻身, 而翻不了身的, 就是走不掉的老人, 小孩與遍地的坑.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



       歷史得更迭與制度上的轉換, 讓中國歷代的統治者並不喜於人民從事描繪地圖全貌或是探索的事情, 而希冀人民停留在原地, 以便於統治, 而地圖的用途也僅限於軍事. 使得三世紀以來,西方與東方在描繪地圖的能力距離逐漸拉大, 而同時現今的長城, 在經歷這麼漫長的歲月後, 也逐漸與地貌合一, 就連原本依附在長城旁的村鎮, 人群也逐漸離去, 有點像現實版的<百年孤寂>.

部分內文 :

城牆

     ....[他們現在看到更多地外面的世界.]蔣紅(成吉思汗陵的嚮導)說,[他們能去其他的城市或從電視, 網路上看到不少東西, 他們希望得到更多他們看到的物質利益.]某個方面來說, 人們變得更入世, 但這種與外界的接觸是存在偏差的,他們參考的標準不再只是烏審旗有限的資源, 而是城市裡無盡的產品. 對其他地方有更多的認識後, 居民們忘了自己身處的環境與土地.
       並且幾十年來的政治動盪扭曲了人民的心態. [所有的東西都變得如此迅速,人們沒有時間收集關於他們環境的資訊.] 如果回顧1949~的中國歷史,你可以發現政策改變得非常頻繁. 當改革主導了1980年代, 人們把它當作一個機遇, 而你必需抓住這個機遇, 因為他不會長久. 人們傾向短視地對待發展.]
      這一代, 經濟面貌變得跟鄂爾多斯沙漠一樣不穩定. 所有東西都在變: 規則, 商業習慣, 日常生活中的難題. ...通常是不加思索反應迅速的人最能成功. 談永續發展太奢侈, 沒有人有這樣的心思, 尤其是在所有有能力與體力的人終究要離開的地方. 長期計畫不切實際:目標是在你被下一波轉變(10年計劃)壓倒前, 今天就獲取利益.

     .......在中國開車經常讓我覺得自己很老. 這個國家大量的能量來自非常年輕的一代--新移民面帶稚氣的大學畢業生,.....途中的司機大多在30~40多歲.年紀比這更大的會被法律限制.法律規定,中國司機(卡車或公車)必須 年齡<55, 70歲以上的人不得駕駛任何交通工具.....但現在關係並不大, 因為只有年輕人才有毅力應付得了中國的交通......這也正是當下中國人特有的速度感, 他們享受把別人甩在身後的感覺......

Photo by 城市中國

鄉村


        對於中國男性, 沒有甚麼比香菸更能捕捉[關係]的神韻。他們是某種信號:在一個很多東西都不說出來的世界裡,香菸的每個姿態都有其含意。你在某個時刻敬菸,又在某個時刻接受香菸,通過[給與受]建立某種水準的溝通。......中國香菸種類合計400種,每一種都有獨特的身分和含意。.....

        大部分人從不擔心香菸對身體的危害。他們當作一種描述成一種身分象徵,職業行為。30歲的中國生意人:[......如果想和某人拉關係,你就必須請他吃飯,並且和他一起抽菸喝酒。]

       中國政府運作的邏輯與此類似。所有的菸草都是國營的,讓政府有了充沛的財政收入。有些種類香煙甚至有國家補貼。......中國人的社交場合談話中充滿了食物與價格(錢),.....。

  當他們不是在談論食物. 或價格. 或食物的價格時,他們就吃東西。....他們吃得驚人的多,咀嚼的聲音和枝葉沙沙的聲音一樣頻繁。

        進步的太快是有代價的。⋯這個國家最大的騷動不是內政,而在於個人。許多人尋求著什麼,他們無法將以往的經驗用於現在的挑戰。父母和孩子活在不同的世界,在ㄧ個改變如此之快的國家,人們幾乎不可能保有自己的方向。

參考資料:
  1. The New Yorker Contributors - Peter Hessler
  2.  城市中國訪問何偉
  3. <尋路中國>在大陸被翻譯為<城牆>.  ~搜狐線上試讀
  4.  黃國華 耕讀後感no.988 (或許我應該把看過的書也編號一下XD)
  5. 搜狐財經眼中的尋路中國 該有的樣貌..........  no comment
  6. <甲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 我會在收到通知後盡快回覆您的.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l may reply once I got no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