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Tawheed Manzoor) |
在社會/問題上, 從旁可以看到有個流程在進行. 我們從科學的教育中, 學到的是要盡量保持客觀, 從裡面找出改善的方法.
Step 1. 某某新聞上頭版
Step 2. xx家屬痛哭跪訴.陳情. 請社會大眾幫忙
Step 3. 電視新聞馬拉松式 +/-傷亡人數 or 緊迫盯人 (ex.丟出白目問題看家屬心裡反應)
Step 4-1. 當年xxx, 某某某提出xxx作法.今天用上了 ; 對照今天哪個主管機關混亂的做法
Step 4-2. 某某某提出小心..... 控訴.... 以前的人怨嘆 (一大堆罐頭新聞就出來)
.......
Step 5. 被另一個新聞淹沒後消失 , 回到Step 1. (大概就是do loop的概念)
不知道、不理解科學常識,該被責怪嗎?不然呢?
或許有些事件的發展還在有很多人跳出來韃伐執政者, 參與者, 或有的沒的人. 到最後或許我們搞清楚了事情發生始末, 然後呢?我們有沒有可能在未來風險中以有限的時間中做了一些實驗. 與其說是實驗不如說是自動導航(也就是SOP轉為程式化), 讓工作上與決策上不要犯重複的錯誤.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第六之二〉
程式的最大貢獻就是把情感因子拿掉 , 同時不會發生重複的錯誤下,錯一次之後我們就可以看到錯誤的答案當下修正. 可以說他很完美, 但是也很不完美的地方就是他不會思考. (這是個缺點也是個優點). 優點在於它不會危險. 他只會做完美的事情, 或是固定框架的事情. 剛好規避彼得杜拉克提出的: "最危險的事情, 就是提出錯誤的問題." 缺點也是他不會思考, 錯誤的事情他就只會繼續做 (怎麼有點像是群眾與媒體的反應). 同時如果在設計上有缺陷, 就會在系統變複雜的時候變成一個bug.
單一重大事件的「捐款迷思」- 除了短距衝刺,我們還要走得夠遠
有些bug會像是NPO的困境, 有些BUG會變成工時過長, 與工作貧窮等牽涉眾多人口的社會問題.: 台北勞工(20,008基本薪資) <中低收入戶月所得(20859) 證明了工作貧窮的事實. (Ref: 工作貧窮)
(Ref: Class Warfare? The Rich Win by Default)
以至於徵不到人的服務業與工廠等來看, 我們面臨的不是勞動力缺少, 而是工資缺乏, 以至於工時過長的工作永遠徵不到足夠的人.另外一篇提到工時管理不如工質管理:
Mr. Jamie.:"管理工時不如管理工質"
提出了這時代關於工作時數的想法, 有興趣的可以點開來看. 基本上我們不應該獎勵那些在辦公室無效率而長時間的工作, 而是要鼓勵那些設法突破框架來降低工時的人. 持續性的思考遠比持續性的加班來的好, 彈性工時不是只是嘴巴上說說, 卻還是要大家x點要到齊. 不過這背後有困難的經濟因素, 從Thomas Piketty的從歷史考證中的推論, 來推高戰爭風險的不是窮人, 而是資本本身, 過高的資本集中, 壓垮了社會結構性的平衡.
....
From this history, Mr Piketty derives a grand theory of capital and inequality. As a general rule wealth grows faster than economic output, he explains, a concept he captures in the expression r > g
.....
講了一大堆, 有沒有甚麼改善的, 或是避免擴大陷入現在的陷阱的做法? 除了可以向廣大的貧窮工作者( 包含醫護人員, 他們都工時破14小時) 有更好的態度, 定時定額向固定的系統性社福單位對固定的族群協助. 總不能都去考公務員(軍公教退休年金爭議), 讓高所得替代率來讓自己預約到人生勝利組. 其實自己有個怪習慣, 以前總是喜歡去買英文報紙(整份的USA Today), 或是看 NYTimes or Huffington post. 或許是英文記者的文自陳述上, 就是被要求要這麼多字, 也可能與他們教育的方式, 就是要提出疑問給讀者, 讓人總會思考, 想知道更多.
Only two things are infinite, the universe and human stupidity, and I’m not sure about the former." –Albert Einstein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 "-- <論語為政>
遠離電視是第一步, 盡量把時間留給小孩. 或許可以練習持續的提問與從更高的視野與標準來消費自己的時間 (Ref:彭明輝教授: 別看不起台灣人) 持續進修以試著看更多的面向, 涉身到從沒去過的路, 更願意向陌生人表達想法來發生影響. 更有系統的來看見自己與身旁的人有所改變, 讓整個環境慢慢的更開放更完善.
by Dan Fador@Pixabay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 我會在收到通知後盡快回覆您的.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l may reply once I got no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