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孫醜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semiWiki>When will IoT really arrive? |
資料的選項價值來自,與資料科學家的價值:
- 讓資料可重複使用的
- 重新組合資料
- 讓資料可以買一送一
EETimes 物聯網的背景起源(1990~now) ;
(103年資策會)台灣發展巨量資料產業之機會與挑戰
資料價值鏈下的供應鏈系統 :資料持有人、資料專家、巨量資料思維者。所謂大數據的通識教育推荐瞿本喬的通識分享。(並不是說大學宿網中,D槽有好幾TB就可以表示你擁有了大數據思維。)
開源時代,我們可以掌握的資料可能多到超出我們想像,而開放政府的作為,實質上也給予了資料更高的價值。
(TEDxTaipei) 徐子涵 推翻傳統價值 投入開放資料, 開放政府
資料持有人的門檻。現今很難有哪間公司資料量有機會超越Google 或 Amazon這類巨人的情況下,碼農或是工程的同時,常常需要換個腦袋(巨量思維的想法),重新認知我們過去的經歷、知識、技術的過去與未來在哪裡。過去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專家、製造技術與統計方法,換到另外一個統計方法或是資料分析下,很有機會又是跟<魔球>一樣的逆轉,另一場革命,而這次革的命可能不會是大者勝出,而更有可能是小公司才有機會(by 林百里)(大數據應用於人文科學的省思、物聯網/車聯網放到大數據的方法、開放政府放到大數據的框架)。
電影告訴我們的棒球與大數據意涵(孫正義:「要嘛數字化,要嘛死亡」) |
說一套系統,而卻仍沿用從微軟時代的那一套系統會讓人有種錯亂的感覺(許多公司說要創新而卻緊抱Microsoft 框架下的系統......0rz)。雖然說Windows真的市佔率很高,但是對資料的掌握與分析上卻不一定是對未來有幫助的(光是去框架重新運用就很難...穩定度更是有口皆碑的傻眼)這同樣的也讓人對於大數據的黑暗面更容易忽略掉,像是前陣子百度的道歉,一切都以數字為考量正在為去人性鋪路,而巨量資料也正在直接或間接的改變我們理解世界的認知。(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南極臭氧層破洞的故事)現今領導巨量資料發展的人,常常是不同背景的,並將他們的資料技術交叉運用在各式領域下,而不是緊握原先的技術的專家。
書末提到關於未來,如果這世界現在(將來)會由資料告訴我們該如何做決定,那麼我們活著又有什麼意義?我們需要為人性保留一個空間,不讓資料和機器製造的答案泯滅掉。而這裏面的訊息與價值是不能用數據與資料化取代。或許是愛、同理心、包容這類人類演進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傳統美德,而不是讓資料主導我們的嗜好與取向。如何保護我們僅存的人性將會是我們人類重要的課題。
(WIRED) OkCupid Study Reveals the Perils of Big-Data Science
延伸閱讀:
- (閱讀) 大數據 Big DATA -上篇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Google: "I am matrix."
- g0v零時政府 (某天意外發現就在旁邊....)
- 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 <"Rise of the Robots: 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 我會在收到通知後盡快回覆您的.
Thanks for your comment. l may reply once I got notification.